2005年6月22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一版: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记者卧底秘访酒吧“嗨客”
本报记者 徐晓 文/摄

image

  经过数月的深入采访,本报记者在杭州的个别酒吧中发现了毒品——摇头丸和K粉的踪影,也接触到了吸食K粉的群体——“嗨客”。
    “嗨客”的由来是英文单词“HIGH”,由于他们把吸食摇头丸和K粉产生的快感叫做“HIGH”,所有的吸食者都成了“嗨客”(HIGH客)。
    真正的“嗨客”群体是一个密不透风的圈子,他们比较谨慎,虽然嗨药已不罕见,但他们大多还是会选择在包房里嗨药,大厅里嗨药较少,就算有也要等到凌晨两三点。
    
    “嗨客”乐天和小鹿
    乐天(化名)是个疯狂的泡吧族,父母在外地做生意,家庭条件很好。他高中毕业后就一直没有找工作,虽然年纪不过20挂零,泡吧经历却已经有4年多了。他是记者在酒吧中交到的第一个“嗨客”朋友。
    乐天平时很少说话,只有酒喝多的时候才话特别多。他曾一脸认真地跟记者说:“其实偶尔‘嗨’一下,没什么大的关系,现在很多白领都在玩,你想不想试试?”
    小鹿(化名)是江苏人,天生就是美人胚子,但是只上到初中就辍学,现在在杭州某夜总会做“点唱公主”。她也属于“嗨客”,记者通过乐天认识了她。她告诉记者,她嗨药是被客人带起来的,整个包厢的客人都在“嗨”,不“嗨”的人就要离开包厢,这样小费就拿不到了。“嗨药的客人一般都很大方,小费会比平时多上一倍”,一来二去,“嗨”的感觉就出来了。后来她自己想放松一下的时候,也会想到K粉,她说:“不过我向有钱的客人要点就行了,再到音乐好的酒吧去‘嗨’。”小鹿也告诉记者:“很多‘嗨客’其实都是像你这样的斯文人,不少英语都说得很好。”
    小鹿向记者描述了他们在酒吧嗨药的情景:把K粉倒在一个烟盒上面,用银行储蓄卡这样的卡片,一直在烟盒上面推来推去,直到把这堆白色粉末拉得很长,才用卡片从中隔开,一边一半;接着,用事先准备好的吸管,一头放在鼻孔里,一头对准隔出来的白色粉末用力吸气,从右至左顷刻间就吸了进去,不一会就上头了。小鹿说:“杭州抓得比较严,在酒吧大厅里直接吸的人不多,一般都会跑到厕所里,吸好再出来‘嗨’。”
    
    “嗨客”群里的秘密
    凌晨1点,乐天和小鹿带着我们来到他过去经常嗨药的地方——位于南山路的某酒吧。该酒吧是南山路上最火的酒吧之一,据说音响设备特别好,很多“嗨客”都喜欢这里。
    一进酒吧,一股热浪席卷而来,人山人海,让人呼吸都有点困难。
    乐天告诉记者说:“一楼和二楼很少有人嗨药,三楼就多了。”说着就径直带我们上了三楼。等我们点好了酒,乐天悄悄拉了拉记者的衣服,指了指一个方向。记者看到一名30出头的男子,情绪很激动,瞳孔有些放大,不停地摇摆着身体,显然已经在‘嗨’了。一旁灯光也在疯狂地闪烁,和他摇头的频率竟然一致。
    乐天一边喝酒一边告诉记者,原先这个酒吧人气不怎么旺,后来因为这里的音乐适合‘嗨’,人气才旺了。
    过了一会,乐天认出了一个曾经卖K粉的人:“就是他。”一个胖胖的,背着一个小包的30岁左右男子站在楼梯口,长相非常普通,记者尝试着想和他搭讪,但他看到记者向他走去,就警觉地离开了。乐天告诉记者,要是在以前,有些酒吧到了凌晨一两点钟,卖药的人就会放松警惕,很猖狂地四处问人要不要药,但是这样的情况现在都没有了,卖药的人一般都不会理会陌生人,只有熟客带着,他才肯卖。
    乐天说,与以往不同的是,K粉现在杭州酒吧里盛行,迅速替代了摇头丸。以前很流行摇头丸,因为它药效很强烈,会持续几个钟头,但第二天早上还会觉得头痛。而K粉药效持续时间不长,最多1个钟头,也比较容易恢复神智,所以从去年开始备受欢迎。小鹿告诉记者,也有些不法商贩以次充好,把磨碎的玻璃粉混在K粉里,吸食这种混合物更容易上头,因为玻璃粉把鼻腔里的薄膜割破后,K粉经过毛细血管直接进入大脑,药效来得更快,危害性比一般的K粉更大,并且更容易产生幻觉。
 
    知情者眼里的购销链
    我们采访到一位杭州酒吧的业内人士,他向记者介绍,一般酒吧是不会提供毒品的,但当有人在酒吧里贩卖,酒吧为保持人气和满足顾客需求,往往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但也有酒吧为迎合“嗨客”专门开设包房、或增添一些助兴的设备。一些酒吧服务人员为拿到提成,往往也会私下和卖药的达成协议,帮助其推销药品,或物色嗨药的人。
    暗访中,记者结识了很多在酒吧门口蹲点兜客的出租车司机。一些知情的司机向记者透露,他们每天都会拉到从酒吧里出来的“嗨客”,经常是非常兴奋,但又有点神智不清,“看得多以后,一眼就能分出来”。
    有一位内行的师傅还很神秘地告诉记者,酒吧里卖药的人有两种,一种是在酒吧蹲点,另一种负责在各个酒吧之间来回奔走送货。因为害怕被警方突查,很多在酒吧蹲点卖药的人身上都不会带太多货,如果生意好,手上的货卖光了,他们就会打电话给负责调配药品的人,让他们把药给送来。